中国免费一级毛片,国产在线视频19首页,免费看一级黄色毛片,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成人精品久久久免费九九九,国产福利在线入口,2021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6000多年前,“城里人”是這樣生活的
2025-09-24 19:24:07          來源:湖湘地理 | 編輯:周冠成 |         

一萬年前,先民們走出洞穴,用力呼吸著春天的氣息。山上的青岡、楓香、櫪樹都抽了新芽,木蘭開了花,樹下的鱗毛蕨、燕尾蕨、海金沙上晨露還未滴落。往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沼澤處生長著眼子菜、黑三棱、香蒲……自然的饋贈,足以讓他們度過一段無憂的時光。

只是,他們知道,春天不常在。

來自六千多年前的稻米陳列在托盤中,講述著城頭山的故事。圖/曹宇旋

他們眼神堅定地望向東邊的平川,終于決定,下山。建筑房屋和水稻種植的技能,是他們征服、定居那片膏腴之地的底氣。他們攥著燧石、抱著陶罐,沿河流往下走去,在河邊的低崗停下腳步。他們建造房屋、摶土造陶、開荒拓地,抱團取暖,河邊崗地的環(huán)壕聚落,是先民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園。

6300年前,澧陽平原形成以城頭山為中心的聚落集群。城頭山,開始了劃時代的聚落擴張。稻田之上,華夏大地第一道城墻拔地而起,中國的第一座城,應運而生。


01 為什么是城頭山?

如今的城頭山,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俯瞰,圓形的護城河繞著圓形的城。圓,是無限,是循環(huán)往復。6300多年前,先民們在這里筑起中國的第一座城池,2500多年后,先民們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他們苦心經(jīng)營的家園。時間,重新將城和他們的生活證據(jù)掩埋。仿佛他們從來不曾來過這里,又仿佛從未離開,稻香依舊。

城頭山遺址。圖/錢燁

城頭山遺址所在的地方,原來叫作南岳村。村中的一片土崗,局部水塘環(huán)繞,土崗不高,在平川之上,卻顯得突兀。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shù)卮u廠在土崗取土時,挖出一把東周青銅劍。土崗,進入文物部門的視線。

1979年的夏天,澧縣文化館考古專干曹傳松和王本浩在土崗的外圍,挖下了城頭山考古的第一鋤土。一個圓形的城池,慢慢顯現(xiàn)出來。原湖南省博物館考古部的何介鈞來了,考古界泰斗俞偉超來了。俞偉超在城墻斷面發(fā)現(xiàn)幾枚黑色的泥質(zhì)陶片,因此推斷這座城的建造時間不會晚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屈家?guī)X文化時期。

沙盤上的城頭山遺址。圖/曹宇旋

俞偉超的推斷,石破天驚。彼時的中國考古界,并不認為新石器時代會有城,何況是在蠻荒的湖南。城,是文明的象征。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論”,讓學界很難接受史前湖南會有城出現(xiàn),俞偉超一度被推上風口浪尖。

1991年,城頭山的考古發(fā)掘工作正式開始。在西南城墻,一個打破城墻的屈家?guī)X文化時期灰坑,成為城頭山城址不晚于屈家?guī)X文化時期的實證。城頭山遺址,像個時間盲盒,充滿驚喜。1997年,城頭山遺址確認了大溪文化一期的城墻,距今超過6000年,還在城墻之下發(fā)現(xiàn)距今6500年前的水稻田。這無疑是一聲驚雷,將中國文明起源、中國建城史推早了1000年,它是打破“中原中心論”最有力的實證,也是對湖南遠古蠻荒偏見的最好回擊。

中國城頭山古城遺址博物館。圖/曹宇旋

史前文化的“滿天星斗”,城頭山,是最早閃耀的那一顆。

那么,為什么是城頭山?

一萬年前,澧陽平原稻作農(nóng)業(yè)逐漸成熟,在山上采集狩獵、穴居的先民嘗試著走向平原,“伺候”他們種植的水稻,形成聚落,生息繁衍。約6500年前(屬于湯家崗文化時期),一群人選擇了武陵山余脈延伸入平原的最后一塊崗地上開辟新的家園。事實證明,這塊崗地是一塊風水寶地。東面是低洼的平地,適合耕作;聚落所在的崗地,能更好抵御洪水。水系發(fā)達,土地肥沃,他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生息繁衍、累積財富。大溪文化時期,城頭山聚落質(zhì)變?yōu)橹袊钤绲?、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城。

俯瞰城頭山遺址。圖/錢燁

城頭山提供了城的最初樣本。一個全新的古城時代,來臨了。


02 城與市:中國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城,是安全保障,也意味著新的秩序。

6300年前,一場盛大的祭祀儀式后,城頭山開始了第一次擴張,也是筑城運動。人們在最初的壕溝外,開挖城壕,新挖的城壕比之前的壕溝闊氣得多,深而寬。挖掘出來的土填滿了最初的壕溝,還堆出了一道頂寬5.2米、底寬8米、高1.6米的圓形的城墻,城外壕溝環(huán)繞,這就是城頭山最初的樣子。

經(jīng)過修補后的陶器可以看出最初的模樣。圖/曹宇旋

并不高的城墻,聳立在平原之上,顯得巍峨。立于城墻上的城頭山人,眺望不遠處的村莊、聚落,是否會生出“城里人”的驕傲來?

城頭山東西南北四道城門,環(huán)以城壕的格局,成為中國幾千年建城史的濫觴和樣本。

日落時分,人們滿載而歸,孩子們早在城門口張望、等待。偶爾,有遠行的人歸來,他們帶來了遠方的新玩意,也帶來了遠方光怪陸離的故事,這時,小城會沸騰一陣。夜幕降臨,他們在空地燃起篝火,唱歌、跳舞。酒,讓他們離神更近。

陰雨天的一抹碧綠。圖/曹宇旋

最初的城市生活,簡單而快樂。

城內(nèi),井然有序。太陽升起的東方,是神圣的祭壇。祭壇往西是墓地,再往西是居住區(qū),陶窯,位于城中心。簡易工棚、取土坑、貯水坑、練泥坑,城頭山的陶窯,確切地說,已經(jīng)是一片規(guī)模化的制陶手工業(yè)區(qū)??燧喰拚に囈呀?jīng)使用,制陶的專業(yè)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燒陶也有了標準化趨勢,新的階層——陶工出現(xiàn)了。他們,是手藝人,也是藝術家。陶器,是他們的“巖石”,是他們的“畫布”。他們用手、用泥創(chuàng)造了一份生活證據(jù),供后人猜想。

城頭山的陶器陳列在一起,供游客參觀。圖/吳琳紅

城頭山的陶工逐漸舍棄湯家崗文化時期戳印篦點的繁縟紋飾,器表紅衣素面為主,彩陶風格簡單明了,追求效率,也追求實用,釜、罐、碗、缽、盤、豆、盆、器蓋、杯、鼎等,器型豐富多彩,以滿足更多樣的“城市”生活。

遠古時代,陶器,是“硬通貨”。從陶窯遺址的規(guī)模來看,城頭山生產(chǎn)的陶器,不僅僅能滿足當?shù)氐男枰?,很可能還參與了頻繁的對外交流。薄胎彩陶,“西陰紋”陶盆……這些具有明顯異鄉(xiāng)風情的陶器,也在這種交流中,輾轉(zhuǎn)來到城頭山,講述著一個關于華夏民族融合的故事。

考古現(xiàn)場。圖/曹宇旋

城是骨骼,市,才是靈魂。

城頭山孤獨矗立500年后,中華大地上各個區(qū)域相繼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古國時代。

5300年前左右,城頭山在短期內(nèi),筑起一座面積更大、更宏偉的城池。護城河也不再只是為了建城取土而留下的壕溝,護城河不同部分的河床深度,經(jīng)過了有目的、有意識的控制和設計,有儲水坑、通水溝,形成一個科學的、有機的城河系統(tǒng)。

城頭山建造想象場景。圖/曹宇旋

屈家?guī)X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至4500年前)的城頭山,城內(nèi)顯然有了更有意識的規(guī)劃。城內(nèi)的墓葬區(qū)轉(zhuǎn)移到西北部的一塊小區(qū)域,墓區(qū)似乎有一條無形邊界,盡管墓葬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卻無人敢逾越。居住區(qū)位于城中心位置,房屋大多木骨泥墻——地面立柱,柱間搭橫梁填泥,火燒烘干。最大的房屋,列柱回廊,面積達63平米,顯然不是日常的住房,而是舉行儀式的議事堂或者神殿。有民居,也有集體廚房、祖廟或議事堂等公共建筑。房屋間,紅燒土塊鋪就的道路,形成交叉的“十”字形大道,貫穿全城,這或許是最早的城市道路。城內(nèi)窯火依舊,只是此時的陶器也早已煥然一新,以輕薄規(guī)整的泥質(zhì)黑陶為主,迥異于之前的紅陶。

粘合在一起的片片陶器訴說歲月的滄桑。圖/曹宇旋

從筑起華夏大地的第一道城墻起,一千多年,城頭山的人們早已習慣“城市”生活,成為第一批真正的“市民”。當協(xié)作、秩序超越血緣和親族關系,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系統(tǒng),人類迎來真正的曙光,創(chuàng)造出真正意義上的文明。


03 “王”的殉葬,城頭山的血色金字塔

先民們堅信,城墻,足以抵抗洪水和外敵的入侵,可以讓聚落興盛千年。他們把聚落的興旺視作神的格外照拂,聚落的“巫師”說:建造城墻,是神的旨意。

于是,他們最先在聚落東邊——太陽升起的方向,建起一座祭壇。祭壇落成,一切準備就緒,隆重的祭祀開始了。

墓葬內(nèi)出土大量遠古先民骸骨。圖/曹宇旋

先民在祭壇南邊挖出或方或圓的坑,將聚落的“珍寶”——稻米、精致的陶器、石器放置在坑內(nèi),宰好的“犧牲”,他們把最鮮美的部分放入坑內(nèi),讓血氣灌滿于地,以此方式獻祭大地。祭壇上,巫師身著華服,手持骨杖,臉上的儺面具猙獰而神圣,口中念念有詞。祭壇邊上的篝火已經(jīng)燃起,火上烘烤的豬、羊、牛的香氣散開來,圍觀的人們?nèi)套】谒?,虔誠地望著直上青天的濃煙,等待巫師傳達神的指示。

“風調(diào)雨順,綿延千年!”巫師高喊,人群歡呼起來。歡呼聲中,一個彪形大漢被推了出來,挖好的葫蘆形土坑,是他的最終歸宿。沒有人知道他叫什么,來自哪里,又經(jīng)歷過怎樣的人生,他是筑城獻祭的“人牲”。他孤零零地平躺在一個斜坡上,沒有一件隨葬品。華夏大地的第一道城墻,是他永恒的墓碑。

城頭山遺址出土的玉器。圖/曹宇旋

6000多年后,他的墓葬被命名為M706。離他墓葬不遠處的祭壇上,有M678墓,這是城頭山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墓葬。主人同樣是一個1.75米的魁梧大漢,右手握著精致小鼎,隨葬的有25件陶器,還有一個孩子的頭骨。旁邊,還有數(shù)座沒有任何陪葬品的墓葬,主人屈肢,他們,亦是殉葬者。M678墓主頸部掛著的兩件玉璜,是來自遠方的珍貴禮物。城頭山大溪文化時期只發(fā)現(xiàn)8件玉器,這個墓主獨占了兩件,足見墓主的尊貴,很有可能是城頭山的“王”。

墓葬內(nèi)出土的骸骨。圖/曹宇旋

城頭山聚落稻作文明的成熟,積累了大量財富,財富的出現(xiàn)促使社會生產(chǎn)分化。筑城,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財富,而城市的新秩序,無疑進一步加速了社會的分化。城頭山社會,像一個金字塔,階層分化劇烈。祭祀權力被少數(shù)的專職神職人員壟斷,財富,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住進城中的貧民們,是否偶爾會想念起那段艱辛,但不用仰望同類的平等時光呢?

稻田里的“大熊貓”。圖/曹宇旋

六千多年后,當考古刷頭掃去浮土,“王”的玉璜與殉葬者的骨殖在探方里平等地泛著白光。時間將城墻夯土碾作塵煙,神權與“犧牲”、玉器與鐐銬,都不過是遠古時期的一份生活證據(jù)。厚葬者與殉葬者,筑城者與被筑者,都化為一抷黃土。時間面前,他們依舊平等。


04 城頭山2000年興衰史

先民筑城時的虔誠祈禱,最終成為現(xiàn)實。城頭山的煙火,在澧陽平原上存續(xù)了兩千多年,然后,隱入華夏文明之中。

曾經(jīng)考古工作者在這里仔細探索,尋找文明的痕跡。圖/曹宇旋

6300年前,一場深刻的變革,在華夏大地悄然發(fā)生。中原仰韶文化加速整合;海岱地區(qū)向大汶口文化轉(zhuǎn)型;長江下游完成“崧澤化”進程;湯家崗白陶,傳播覆蓋了秦嶺-淮河以南的大半個中國……大溪文化時期的澧陽平原,并不是一座孤島,而是“早期中國文化互動圈”中的重要樞紐之一。中國最早的城,在此應運而生。

5600年前左右,城頭山隨著大溪文化一起逐漸式微,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彼時的城墻,堆滿垃圾。但是,城頭山并沒有因此走向廢棄,暫時的低谷,更像是一次耐心的蟄伏。

城頭山遺址周圍種滿稻子,人們安居樂業(yè)。圖/曹宇旋

5500年前左右,興起于漢東的油子嶺文化席卷而來,很快占領了洞庭湖地區(qū),實現(xiàn)了長江中游的文化整合。城頭山延續(xù)800年的大溪文化是被征服、驅(qū)趕、取代,還是主動吸收、接受、學習?根據(jù)目前考古成果推測,很有可能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因為在同時期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不少骸骨有被砍伐痕跡。短時間內(nèi),城池實現(xiàn)了大規(guī)模擴建,城墻高達6米,護城河寬達40米。顯然,此時城池不再僅僅是為了防洪,已經(jīng)具備了明顯的軍事防御功能。

城頭山遺址文物保護標志碑。圖/曹宇旋

根據(jù)推算,這一時期修建的城頭山城河系統(tǒng),按一人一天一土方的工作量計算,200個勞動力,需要6-7年時間才能完成,工程量十分巨大,不是僅有1400人(考古估算人口數(shù)量)的城頭山力所能及的。那如何在短期內(nèi)建起如此規(guī)模的城墻和護城河?答案是城頭山調(diào)動了區(qū)域內(nèi)其他聚落的人力、物力,這也說明,此時的城頭山,是對其他聚落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中心。

十分精致的小碗。圖/曹宇旋

屈家?guī)X文化時期是城頭山的黃金時代,也是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文明的巔峰時刻。長江中游平原西北的新月形山前地帶,城,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屈家?guī)X文化晚期,屈家?guī)X文化和后續(xù)的石家河文化,曾一度擴張到黃河流域。只是,擴張中或許已經(jīng)沒有了城頭山——“最早之城”的身影。因為,城頭山此時已經(jīng)走向沒落、廢棄,城內(nèi)的管理者或者說權威離去,雖然依舊有人居住,但失去了城的秩序,只是作為大聚落而存在。

城頭山為何會走向沒落?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認為可能是因為瘟疫,因為這個時期突然出現(xiàn)很多甕棺葬,也就意味著,當時很多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日考古界聯(lián)合做過寄生蟲、微生物的分析,發(fā)現(xiàn)當時有大量蒼蠅出現(xiàn)。城墻可以擋住洪水、箭矢,對于瘟疫,卻無能為力,它足以讓一座城、一種文明消亡。

護城河仍在這片藍天下靜靜流淌。圖/澧縣縣委宣傳部

在城頭山走向沒落的時刻,距離城頭山13公里處,一個更宏偉的方形古城拔地而起,它叫雞叫城。距今4000年左右,雞叫城也走向廢棄,與它一同衰落的,還有長江中游的史前諸城,城頭山則淪為一座空城?!爸袊谝怀恰?,徹底落下帷幕。而此時,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正在黃河之畔孕育誕生。

責編:周冠成

來源:湖湘地理

岳塘要聞
視頻精選
精選推薦
我要報料

  下載APP